【行业要闻】小十月研学:打造以文学为核心的特色研学

作者:张晓莉        2025年07月28日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诞生于2017年、隶属于《十月少年文学》杂志的研学品牌“小十月研学”,定位于“小而精,小而美,有品质的精品研学”,通过整合自身优质专家资源,开发了“文学+读写”“文学+诵读”“文学+戏剧”等系列主题研学线路,形成了一条以文学为核心的特色研学开发路径。

 

做有仪式感的研学品牌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伴随着一首由中国台湾钢琴家黄隐作曲,以中国台湾诗人彭邦桢作品《月之故乡》和唐代诗人张九龄作品《望月怀远》为主副歌词,童声合唱的《海上生明月》主题曲响起,200多名青少年齐聚青岛,“海上生明月——全球华人青少年古诗词大会”研学活动正式启程。学生们站在浩瀚的海边、在美妙的钢琴伴奏中一遍一遍地吟唱,这样的研学体验很难不成为他们终生难忘的记忆!

这就是“小十月研学”的重点项目“海上生明月——全球华人青少年古诗词大会”的启动仪式。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全球华人同根同源,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诗词大会,让全球青少年手拉手共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5天4晚的研学活动配备了丰富的古诗词和传统文化课程,有专家讲古代诗教、诗词飞花令、诗词戏剧吟唱等,让同学们既学习了古诗词知识,又巩固了课堂所学内容,更是一种体验感十足的文化交流方式。同时,《海上生明月》主题曲的创作,使“海上生明月——全球华人青少年古诗词大会”成为业内首个有原创主题曲的研学项目,这种仪式感满满的研学体验,深受青少年和学校的欢迎。我们团队每次听到这首主题曲,观看学生们拍摄的MV,都会被深深打动,深刻诠释了“真正好的产品,首先要打动自己,然后才能打动他人”。

其实在研发招募过程中,我们遇到很多实际问题,例如诗词大会要求同学们在舞台上进行诗词对抗赛、飞花令、诗词戏剧吟唱等展示,要达到舞台比赛的水平,前期要做很多准备工作,只靠研学期间的专家诗词讲座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在研学行前,就要和学校相关课程相结合,研学导师和学校老师一起进行相关诗词课教学,有了前期准备和铺垫,才能让同学们真正在研学活动中学以致用,达到在“研中学”的目的。但前置教学这一环节也给研学用户招募增加了难度,无形中把很多想参与的用户拒之门外,这也是我们未来亟须解决的问题。

 

好的研学产品源于扎实的品牌建设

 

《十月少年文学》创刊于2016年,是一本由国际安徒生奖得主、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主编,面对8~15岁青少年,集艺术性与文学性于一身的儿童文学期刊。杂志隶属于北京出版集团,是著名文学期刊《十月》的青少年版,杂志秉承《十月》的纯文学风格,同时拥有强大的编委会阵容——曹文轩、金波、张之路、王泉根等国内一线儿童文学作家。创刊9年来,杂志发表了600多位作家的文字作品,4000多幅插画作品,最高年发行量过百万册,被称为“儿童文学期刊的‘三驾马车’”之一。

但相对于《儿童文学》等“前辈”,《十月少年文学》创刊较晚,因此从创刊之初就在探索创新路径,杂志明确定位为以文学期刊为内容孵化平台,实现文学创意产业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价值最大化。近年来,杂志社向多元衍生的教育服务、研学旅行、戏剧美育、艺术文创等周边拓展,实现多元化经营。目前围绕杂志,我们已经孵化出小十月文学奖、小十月研学、小十月戏剧节、小荷之声朗读大会、小十月读书会、“文学之桥连五洲:全球华人华侨青少年征文大赛”等品牌活动,逐步形成自己的文学品牌生态圈。

“小十月研学”品牌于2017年创立,是最早一批加入“全国出版发行业文旅联盟”的成员之一。但《十月少年文学》杂志一直是10人团队,并没有成立专门的研学部门甚至公司,和联盟内其他单位的研学业务体量天差地别。根据自身情况,我们也并没有追求规模化发展,而是给自己定位为“小而精,小而美,有品质的精品研学”,更多是服务杂志用户、私域会员,结合自己的品牌活动,努力在课程研发和用户服务上下功夫。目标是通过读书行路,让孩子们在行走中触摸文学、开阔眼界,拥有“胸中千家诗文,眼前万里河山”的胸襟与见识。

 

10-1.jpg

“小十月研学”策划组织的“千家诗文悦读品·万里河山志远行”主题活动(作者供图)

 

几年来,通过整合自身优质专家资源,包括文学家、戏剧教育专家、诵读专家等,“小十月研学”开发了“文学+读写”“文学+诵读”“文学+戏剧”等系列精品主题线路,受到学校和家长们的高度认可。我们的专长是文学,围绕文学设计了世界遗产、古典名著、作家居住地、课本中的作品等一系列读写主题营,并为其配备了两个全球征文活动——“文学之桥连五洲:全球华人华侨青少年征文大赛”和“童心无界,北京有你:我爱北京全球征稿活动”。通过作品征集,一是引流转化用户,二是通过获奖作品刊登、集结成册等成果展示,增加研学品牌的影响力。所有参加阅读写作营的青少年,都有机会获得作家和编辑的写作点评和指导。

 

文学让戏剧、阅读和研学完美融合

 

“小十月戏剧节”是《十月少年文学》的重点品牌活动,作为每年“北京十月文学月”的重头戏,已连续举办6届,目标是以戏剧作为文学的延伸,传承文学的灵魂,使孩子们在戏剧中获得成长,在文学经典中汲取营养。我们成立戏剧艺术中心,再由作家和戏剧专家把杂志中的作品和文学名著改编成剧本,交给校园戏剧社来排演。截至目前,已推出30多部原创剧目,参与的学校50多所,参与演出的学生近千人,真正为校园提供了一个文学戏剧教育的交流展示平台。

在戏剧节的基础上,《十月少年文学》联合专业机构独家研发了“四大名著青少年剧本杀”,每个名著都有独立剧情、多幕场景和若干解密任务,通过PBL跨学科自主学习的方式,以问题为导向,让青少年通过接受任务,在实际情景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重新拾起名著阅读,提高青少年阅读原著的兴趣,培养他们集信息提炼、批判思维、推理分析、团队协作、主动学习、复盘总结等于一体的综合素养。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开发了“四大名著读写行走营”项目。这条研学线路以位于北京中轴线南起点的十月文学院为核心,让这座古朴的明代院落与院内的现当代文学展馆成为天然的研学课堂。从十月文学院出发,全程带领同学们听专家讲“红楼”、跟老师演“红楼”、学作家写“红楼”,充分感受古典名著的厚重和魅力,并通过“剧本杀”让青少年在沉浸式戏剧体验中爱上古典文学。仅《红楼梦》主题就涵盖大观园、曹雪芹纪念馆探访、红楼幻城、剧本演绎等多个环节,深受学生们喜爱。

近几年,国内研学行业蓬勃发展,有机会更有挑战,“小十月研学”也一直在摸索中成长,虽取得一些成果,赢得了业界和市场一定认可,但也面临很多困惑和问题。比如,做有品质的精品研学,让“研”与“学”的价值更具特色,意味着成本增加,但最终市场是否愿意为这些文化附加价值买单?实践证明,大多数情况还是“价格决定一切”。因此,到底是保持精品深度体验,还是为了效益牺牲特色,转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是困扰我们的一大问题。另外,生源是研学发展的重中之重,生源困境更是出版业研学“成长的阵痛”,我们和大多数出版机构一样,过度依赖传统渠道(书店门店、渠道商、学校关系),未构建起可持续的用户运营体系,私域流量转化效率不足。面对这些痛点,我们急需做出抉择、解决问题,也希望行业参与力量共同求解。

 

(本文编辑:周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