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要闻】做有难度的选题,开辟新的增长极

作者:赵强       2024年12月27日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编者按: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出版机构如何才能强化优势、增加品牌辨识度?资深出版人赵强认为,敢于尝试有难度的、冷门的选题,或许是突围的关键。

 

1735273173405093086.jpg

 

一到年底,各出版机构都忙于备战、安排、筹划第二年的选题。众所周知,图书选题不但是出版机构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也是考量编辑工作水平的试金石。做有难度的选题,无疑是出版机构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品牌辨识度的一大法宝。

 

知难而上是市场竞争力的呼唤

 

其实,看一家出版机构的成败和优劣,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其图书选题结构。如果都是市场上似曾相识、可做可不做的选题,那么,这家出版机构完全缺乏市场竞争力,也很难在浩如烟海的图书市场留下任何印记。作为一家年轻的出版社,新星出版社(简称“新星社”)将自身的出版劣势转化为优势的突围之道,就是挑战冷门和有难度的选题。如《南海的历史与主权》一书,是英国知名法律学者卡蒂投入8年时间,深入研究英、法、美三国国家档案资料,完成的关于南海的历史与主权的著述。2019年,新星社拿到书稿,后历经五年时间,终于在2024年上半年出版。由于及时回应了南海这一敏感话题,这本书在2024年成为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一本冷门书在短期内实现多次加印,销量远超预期。

当然,选择冷门选题,需要编辑具有高超的选题眼光,也需要全社上下具备良好的学术风气、探索勇气,特别是在三级选题论证中,能否达成高度共识至关重要。对那些看似暂时不够热门,但具备了“长红”要素的选题,要充分留有市场培育空间。这就要求出版社的选题论证会,要多听取策划者的研判和预期,参与人员也要做足功课。

 

深入拓展“专、精、特、新”选题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冷门选题都有市场价值和阅读价值。策划者需要把相关的选题,置于所在出版机构的历史传承、专业传承、特色传承中去。

考量这些冷门、有难度的选题是否有价值,要深入研究文献资料,多走访学术界、创作界,了解学界、读者的最新动态和需求。在众多有难度的选题中,让笔者印象深刻的就是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迄今已出版1000种。业界普遍认为,如果要找出一套可以代表我国当代出版史、学术史和思想史的丛书,那无疑就是这套丛书。

作为我国现代出版史上规模最大、最为重要的学术翻译工程,“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自1981年开始结辑出版,历经43年时间,出版了1000种,其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一套丛书本身。它更是一部生动的文化史诗,见证了人类思想文化的变迁,推动了中国的学术启蒙、思想启蒙。这样高难度、全方位、多维度、大制作的出版工程,让商务印书馆牢牢地站在了中国出版业的最前沿。这样的选题高难度坚守、高难度进军、高难度运作,没有精准的出版定位和出版格局是难以做到的。

 

知难而上方能铸就时代精品

 

笔者以为,出版机构要想做出时代精品,唯有挑战有难度、有力度、有长度的选题。难度不是生冷和怪异,让读者看不懂,而是有的放矢,在某一领域深耕细作,做出高度和深度,从而成为影响时代、启迪社会的精品。

不管出版机构的出版定位如何,策划人都能或多或少接触到一些思想活跃、学术造诣深厚的学者和作者,他们的思想储备都可能催生一些重大选题、难度选题,只要策划者用心、用力、用情,就一定能找到价值选题的突破口。

也许有人说,如今的图书选题太难做了,好像任何选题都有人做过了。我认为这是一种偏见,出版人只要牢牢把握住社会生活的巨变、时代的巨变,总能不断找到新的选题资源和选题方向。

选题重在“选”,选题活动主要是一种编辑实践活动。海量信息每天奔涌而来,的确对编辑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因为信息本身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如果只是浏览信息而没有上升到选题层面,就没有任何意义。

对于编辑来说,把挑战难度难题当作一次次自我突破和文化历练,最终也能铸就品牌特色。仍以新星社为例,经过近20年的发展,新星社通过挑战冷门和难度选题,最终形成了以“午夜文库”和“幻象文库”为代表的以推理小说和科幻文学为主的文艺板块,以及以“绿杧文库”“吉金文库”“若水文库”为代表的社科人文学术板块。

 

(本文编辑:周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