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要闻】以数字出版为引擎,加快发展出版业新质生产力

作者:王庆           2024年10月17日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9-1.jpg

最近,游戏《黑神话:悟空》火爆全球,玩家要扮演一位“天命人”,踏上寻求真理的征途。而我们作为担负着新的文化使命的出版人,也要肩负起“天命人”的职责,瞄准文化繁荣、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的伟大目标,不断探寻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成功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基于当下时代的突出特性,出版界的“天命人”迫切需要新质生产力来赋能出版业。

第一,当下是信息爆炸的时代。2023年,全国有十余万种新书上市,但全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只有4.75本。面对海量的信息,人们既感到知识恐慌,又存在选择焦虑。

第二,当下是数字加持的时代。纸质阅读不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数据统计,202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月活跃用户规模已突破12.24亿,月人均使用互联网的时长接近160小时,人均每天约使用5.3个小时,而人均每天的读书时间仅为23.38分钟。

第三,当下是体验升级的时代。以大数据、元宇宙、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催生了文化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沉浸式、交互式、剧场化体验成为潮流,越来越多人既能在“身临其境”中领略文化魅力,又可以感受知识和信息的价值。知识和多巴胺并行不悖,双向奔赴。

面对这些时代特性,传统的出版手段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由此也引发了出版人对文化传承的一系列担忧,最大的担忧就是怕我们跟不上形势、抓不住需求、玩不转科技,从而被时代所抛弃!如果一味地墨守成规,我们的文化产品就没有市场,优秀的文化将与Z 世代人群失之交臂。数字出版及其所带来的媒体融合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数字出版不仅丰富了文化积累和传承的手段与形式,激发了文化创造与再创造的活力,也拓展了文化服务的广度与深度,实现了更紧密的用户链接,对于发展和形成出版新质生产力具有关键推动作用。

如果把出版新质生产力比作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数字出版就是这辆列车的动力引擎。那么,如何点燃这个引擎,我认为,要把握好几个方面:

塑造内容的权威价值

出版业的独特优势,即我们的“看家本领”,就是持续生产高质量、可信赖的内容。一本书的诞生不仅凝结了作者的心血和智慧,也经过了编辑的论证与完善,并得到了监管部门的审核与背书。可以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书都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产品,无论文化产品的形态如何变化,书都是其背后的知识源头。

就以当前最火的大模型为例,在OpenAI的模型数据集中,权重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维基百科、书籍、期刊。2023年12月,OpenAI公司与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合作,付费使用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旗下出版物的内容,以训练其人工智能大模型,这既是内容为王的有力证明,也是出版业文化价值的充分体现。

因此,越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出版人越要做文化市场的一股清流,把认真对待每一本书的理念融入所有的文化呈现,坚守主流思想,坚守文字阅读,坚守权威表达,承担好文化传承的责任。优质内容所体现的权威价值,也是做好数字出版产品的精神内核。

塑造场景的体验价值

相对于传统出版而言,数字出版能够提供更为丰富和生动的叙事能力。因此,我十分认同“得到”的一个理念,即一切优秀的文化内容都有必要以最新的表达方式予以再生产。在实践路径上,概括起来主要是12个字——“活化内容、触达用户、回归阅读”。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内容活化,把书中最有价值、最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转变成场景,在场景体验中,用户可能会对某一个知识点产生兴趣,进而可能会通过寻找图书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形成从场景到阅读,由阅读到新场景,由新场景再到新阅读的螺旋上升过程。

在这方面,国内的出版同仁们已经做了很多成功的探索。比如中华书局研发了苏东坡元宇宙数字人,不仅进一步传播了东坡文化、诗歌文化,也在城市宣传、文旅赋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再比如,江西出版集团以滕王阁为载体,打造了一批围绕江右文化与历史人物的数字体验项目,让游客可以跨越时空与古圣先贤对话。

塑造运营的科技价值

出版业是知识服务业,三百六十行,行行离不开出版,出版能为各行各业提供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会形成丰富的、新鲜的大数据。这些大数据既包括非结构化数据,也包括产品运营过程中与用户互动产生的结构化数据。这些既是重要的数据资产,又是让出版业实现供需精准对接、产业高效运转的基础资料,还是未来训练人工智能的语料。

因此,出版人强调的科技价值,一直围绕着数据二字:一是数据设施,要加强统一的数据中台等技术基座建设。二是数据源头,注重在出版服务中抓取数据,又以数据反馈更优质的服务。三是数据运用,布局大模型建设,出版业和大模型有着很深的渊源,属于“近亲”,所以在应对AIGC发展潮流时,我们不能仅满足于学AI和用AI,还要把功夫下在造AI上。

众所周知,大模型的三要素是算力、算法、数据。作为出版单位,算力不是我们的优势,但我们可以依托数据优势,研发与内容紧密相关的应用型算法,赋予算法以我们自己的价值观。依托丰富、准确的知识内容,构建垂直领域的智能系统。比如励讯集团,近年来围绕科研领域、医学临床领域、法律领域推出了三款服务于垂直行业的AI产品,这是出版业参与AIGC的典型案例。

塑造产业的生态价值

文化企业既是一个市场主体,又是一个链群、一个集群。特别是在分工细化的趋势下,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做到“包打天下”,只有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和“不求所有,但求所链”的原则,积极与发展中所需的各种资源要素进行合作,才能最终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出版单位虽然具有内容资源优势,但也存在技术、创意方面的短板和不足。

基于这种理念,2022年,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启动了价值共生的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工作,组建了河南省首个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创新联合体,引进了60余家优质企业和单位,初步形成了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体系,并产生了良好的合作效应。

比如,我们和腾讯云联手打造了“豫教大模型”,将系统内优质教育资源与腾讯混元模型结合,为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以具有河南特色的教育出版模型,实现孔子两千多年前的“因材施教”的夙愿。

除了以上这些,体制机制永远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在数字出版的机制保障方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等单位通过“内部共生”“复算”“双计”等方式,让传统出版部门和数字业务部门深度融合,并且在收益、市场上充分共享,形成了共赢发展的良好态势,推动了数字出版业务的高速增长;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根据IT 行业特点,在子公司探索技术员工持股,为数字化转型积蓄了人才力量。

未来,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将通过对出版新质生产力的持续探索,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为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庆在第14 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主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本文编辑:周贺)